close

最近, 一位MBA同學一家人來新加坡玩, 順便跟我們提前過年了. 朋友在香港工作, 聊起這些Overseas Chinese地區, 包括: 台灣, 香港, 新加坡等, 感覺新加坡的年輕人還是最幸福, 還算買得起房子.


先拿最近民怨第一的話題來談, 雖然新加坡很多公民也一直抱怨, 組屋HDB(也就是台灣所稱的國宅)價格已推升到歷史最高( 行情如何呢? 差不多台幣七/ 八百萬, 可以找得到合理的三房兩廳, 室內實際三十坪的房子) ,讓很多當地平民都很不能接受. 今年初以來, HDB一直居高不下, 不僅PR搶購, 連一些擁有Condos的當地公民, 也反手回頭搶購HDB, 因為算起來HDB的出租return rate還比Condos高. 但可以感受到的是, 新加坡政府有刻意放慢永久居民的辦理速度, 減輕一些外來者搶購HDB的風潮, 去年底, 景氣有點起色之後, 各地投資投機風氣有起, 新加坡政府第一時間就出來呼籲, 房地產(特別是一些私人屋)恐有泡沫化之嫌, 希望百姓不要搶進.


朋友說起香港, 去年金融海嘯來襲, 感覺只有三個月的蕭條, 轉眼間就過去. 房價始終居高不下, 她住的偏遠地區(很像台灣的澎湖那麼偏遠) 小兩房, 號稱20坪, 室內只有15坪左右, 也要近千萬台幣, 這波已經來到1998年的房價高點, 也是為期十年有餘的套牢區塊了.


比起香港, 台灣算好, 但也好不到哪去! 在英明政府的放任下, 台灣房產業始終吹噓著陸資來台置產, 台商返台置產的遠景, 感覺所有政府的建樹, 只能建築在"股市大好, 房市大好"的假象之下,而放任這樣情況發展下去, 對台灣百姓來說, 其實痛苦指數只會日增, 民怨載道罷了. 我想台灣百姓一定沒人願意步上香港的後塵, 為何政府不曾出來化解一些民眾對房地產的疑慮? 也沒看到有任何抑制資產信用擴張的具體行為, 只是一直放煙霧彈, 讓人霧裡看花霧煞煞. 說個輕鬆點的, 個人覺得王文淵一翻直言真令人激賞, 當記者問他對台滬房產的看法, 連他們這等富豪都說," 誰買得起, 連我都買不起", 哈哈哈. 真有小戳泡泡的感覺, 讚!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一但中國產地產還沒泡沫化, 這個美夢是不會被吹破的. 北京房價已高過東京, 也早高過許多經濟學家早預測的泡沫化時間點, 今年更多專家都跳出來唱衰, 中國及亞洲房地產, 到底要看它起高樓, 還是看它樓垮時, 只能靜態時間證明了.


<後記>


而Condos漲勢又急又兇, 看起來投機意味濃厚, 而馬寶山從去年九月開始, 就一直端出為房市降溫的涼茶, 上星期五(2/19), 有再度祭出為房市降溫的政策, 一年內買賣Condos的屋主, 須扣買賣稅, 就是要防投機客想趁兩家賭場的開幕話題搶短, 看到新政府這麼努力慎防歪風四起, 房市泡沫化, 實在很令人激賞.


至於, 買屋一事, 絕對不躁進. 這幾個月來, 看了新加坡房地產的patten之後, 深深覺得, 寧可用時間換取空間, 更何況我們已經有個棲身之處, 如果冒然搶進, 恐怕投資失利的數字, 都不敵幾年下來的存款, 這一點也不誇張, 上網看了許多案子, 在九八年前推出的, 屋主到現在都還在套牢, 而認賠殺出的, profit loss在300千左右的, 還不再話下, 算起來一賠就可以賠個七八百萬台幣. 此外, 上星期六Strait Times還CPI消費物價指數公佈, 一般民生消費大部份與2004年不相上下, 惟房價CPI, 2004年約為21, 而2009年就到26了, 看起來通膨最兇的就是房價, 直指最可能產生泡沒的目標, 讓人不得不警惕.


反觀台灣, 我覺得台灣房價最怪的就是公設比一回事, 如果房價能以實際坪數來推算, 台北房價早高過東京了. 


<再記>

上星期六(3/6)的Strsait Times和早報都報導新規定, 對PR很有影響(1) PR買的區域若超過5%的PR在內, 則不得買. 報中只有報導一個事實, 很多菲律賓籍PR喜歡Bukit Panjang一帶, Jurong West 好像是馬來西亞人居多, Anyway, 還是要看你想買的HDB區塊, 申請時才會知道核不核准.  (2)馬來西亞因與新加坡地緣, 還有發展淵源較深, 所以, 馬來西亞籍的PR不受影響(3) 往後, PR買HDB需住滿三年才能賣. Anyway, 其實PR可買Resale HDB算某種程度的福利, 相信早買HDB的人應該可以感受到, 看起來, 日後不僅辦PR會花較常的時間, 就連買HDB也變難. 值得多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stingting 的頭像
    justingting

    justingting的部落格

    justing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